為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作準備,本專業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工作,主要采用調查問卷、電話互動、郵件等形式進行,其中以問卷形式為重點。
調研對象包括在校學生、專業教師、畢業學生、校友調查、用人單位及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。
一、在校學生調查反饋信息分析
本次通過發放100份問卷,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在校學生進行問詢,根據全部收回的問卷來看,經分析得到如下信息:
92%的學生認為本專業的總學時、總學分适中,8%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學分分較少,結構不夠豐富。總體上,大部分同學認為理論課灌輸性教學需要改變,需多開設綜合性、設計性實驗,實踐環節如生産實習需要更豐富的平台。
對全校公共基礎課、公共選修課的設置情況如下表所示:
課程名稱 |
非常有必要開設(人) |
有必要開設(人) |
有必要,但 學時可減少(人) |
沒有必要開設(人) |
高等數學(線性代數、概率論) |
20 |
32 |
40 |
8 |
大學英語 |
25 |
35 |
30 |
10 |
大學物理 |
15 |
28 |
40 |
17 |
計算機公共課 |
18 |
20 |
50 |
12 |
文獻檢索與利用 |
25 |
40 |
20 |
15 |
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|
25 |
37 |
20 |
18 |
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 |
30 |
28 |
39 |
3 |
大學公共選修課 |
25 |
37 |
30 |
8 |
調查過程中,有73%的學生,認為大一、大二專業課較少,大三和大四專業課過于集中,應該把專業課前移,減少純理論基礎課程,對一些政治類課程,比例縮小,少而精。46%的學生,認為課程設計,應該與後續的綜合設計或畢業設計相關聯,有可續生;對于基礎專業課,93%的學生認為基本符合後續專業課的鋪墊,少數學生認為課程連貫性不強;對于畢業設計,90%的學生,認為本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基本上與專業相關度高,少數學生認為,畢業設計中還存在一些理論性較多的成份,不太适合畢業設計的進行,而且對就業沒有太大的作用。
二、專業教師調查反饋信息分析
針對我校人才培養方案, 75%的教師認為基本合理的,15%的教師認需要部分調整,10%的老師認為需要大幅度調整及優化重組;針對課程設置,80%的教師認為在大一、大二需加入專業基礎課,從大二下半年開始,需加大主幹專業課程的教學,另外20%的老師,認為縮小專業課課時,增設其它專業課。
對全校公共基礎課、公共選修課的設置情況如下表所示:
課程名稱 |
非常有必要開設 |
有必要開設 |
有必要,但學時可減少 |
沒有必要開設/應開設其他課程 |
高等數學(線性代數、概率論) |
80% |
10% |
10% |
0% |
大學英語 |
40% |
50% |
10% |
0% |
大學物理 |
37% |
30 % |
33% |
0% |
計算機公共課 |
7% |
8% |
15% |
70% |
文獻檢索與利用 |
35% |
20% |
45% |
0% |
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|
42% |
25% |
23% |
0% |
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 |
40% |
25% |
35% |
0% |
大學公共選修課 |
23% |
20% |
48% |
19% |
對于上表中所列各課程的設置,教師的看法所占不同比例已列在表中。不再詳細分析。
總結教師給出的相關建議如下:
1)對課程總體設計,需結合課程知識綜合性體系,體現專業特色;
2)立足于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定位,應該增加教學環節中的實訓實習課時量,加大實習環節的培養力度和内涵;
3)實驗教學中,增加綜合性、設計性的實驗比例,調整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書内容,從内容上充實;
4)增加教師教學激勵制度,減少科研工作量考核,加大工程實踐教學任務,提高教學質量;
三、畢業生調查反饋信息分析
根據學院問卷,對嘉興及周邊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畢業的學生(包括部分正在上學的研究生)進行了調查,并結合電話和郵件咨詢,綜合各畢業生的反饋結果,畢業生建議如下:
1)理論與實踐結合
2)增加個性化培養環節
3)增加進廠實習機會,提高工程實踐動手能力
5)社會實踐多于企業溝通。
6)減少公共課,增加混和性課堂教學。
7)在線課程結合課堂教學
四、實習基地調查反饋信息分析
本次對10家實習基地及相關企業做了問卷調查,并結合電話咨詢,反饋的信息綜合如下:
1)90%的企業與機電學院有過多次生産實習或認識實習的合作,包括學生實習環節上,每年都提供學生實習的機會,并表示願意在以後的培養環節中,配合、支持學校的實踐培養環節,一如既往地提供實習平台和機會;
2) 企業普遍認為,這幾年送過去的學生,大部分表現比較好,有責任心,願意從簡單工作做起,有耐心,特别是女學生,這方面做得比男生更好。
3)少數學生的專業知識還是比較欠缺,基本原理搞得不是很清楚,希望學校在實驗教學這一塊,多下功夫;
4)學生應該培養集體團隊合作精神,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,因為在實習過程中,有少數學生出現早退或随意請假的現象,影響企業既有安排計劃。
5)在不影響企業日常運作的情況下,參與調查的所有企業都願意與我校合作開展人才培養,但大部分表示不參與相關資金投入。
6)80%的企業願意與學校進行産學研合作,但需要按照合适的模式來進行。30%的企業願意通過有效途徑向學校提供實訓技術指導,70%企業表示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方案制定感興趣,但建立穩固長效機制,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。
7)關于影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和障礙:10%的企業回答學生達不到企業用人标準;60%的企業認為學校安排的時間與企業生産不太合拍,且時間短,無法短時期上手操作,産品達不到企業的需求;45%的企業認為學校和企業之間沒有能夠有效合作,隻是停留在學生實習層面,難以加深交流,校企聯系不緊密;30%的企業認為學校領導不夠重視學生實踐環節。實習期間,很難見到學校有關領導的身影,缺乏高層次校企接觸,這也是校企難以加深交流的原因之一。
參與調查的部分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具體提出了以下意見和建議:
1)應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實踐能力,能吃苦耐勞、對工作熱情。
2)學生首先要能吃苦,然後有團隊合作精神,要勤于鑽研,不能全靠教師指導。
3)要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,學會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。
4)學生不僅有實踐動手能力,還需要團隊合作,能吃苦,能靜心。
5)學校要重視實驗室教學,從簡單的項目做起,有團隊合作精神。
6)學生要養成自學習慣,要主動鑽研,不能靠教師灌輸知識。
四、校友調查反饋情況
本次調研面向校友主要針對10-13級畢業的電氣專業學生,主要分布在杭州、上海、嘉興、溫州和金華等地,發放問卷100份,回收問卷包括電子郵件及紙質問卷共91份,其中有效問卷86份,基本上平均分布所調研的各年級畢業生。
1)對于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,90%校友認為總體比較成熟,局部需要改正;課程計劃中,85%校友認為各學期課時分布比較均勻,但第1、2、3學期課程較重;92%的校友認為第七學期課程可作調整,越少越好;其中有30%的校友認為第6學期開始,可增設個性化培養環節,不拘泥于正常教學環節的培養。
2)從所學專業知識體系來看,90%校友認為專業課知識基本符合培養需要,但需要及時更新專業知識,與目前最新技術相對接。
3)實踐教學環節上,86%的校友認為實踐環節效果一般;75%的校友認為實踐環節中缺少工程實踐操作與培訓相結合,時間過短,效果不明顯。
五、總結
通過各途徑、多渠道的調研,将所得反饋意見,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:
1. 專業認可
(1)總體上,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較好地結合了工程應用實踐的教學模式,與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是相契合的,從公共課、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模塊課的構成體系是合理緊湊的。
(2)教學過程與人才培養方案、課程大綱基本相符。
(3)實踐環節平台基本滿足工程實習實訓需要。
(4)畢業設計内容及過程基本上反應了專業知識體系架構,達到培養目的。
2. 存在問題
(1)專業知識内容與目前技術及産品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後;
(2)課程與實踐環節考核形式需要進一步改革,還沒有形成長效機制;
(3)校企合作還不夠深化,對于實踐教學過程的具體運作還不夠明确,目前還存在教學盲區。
(4)實踐環節分布比較零碎。
3. 建議改進
(1)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調整,夯實專業基礎,落實工程實踐,并保證專業知識不斷更新。
(2)增加實踐環節學時學分,加強校企全方位合作。
(3)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來設置人才培養、課程設置及教學過程各環節。